欢迎来到9酷文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9酷文库 分享 时间: 阅读:826 我要投稿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精选文章 -->

精选初一精品历史教案 精选2023初中历史课教案 精选2023怎样做历史教案 精选中国历史八年级下教案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篇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

一、课程标准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西亚石油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2.学生能指出西亚地区几个主要的产油国,并能结合地图指出西亚石油出口路线。

3.学生能感受到石油给因缺水而长期贫困落后的西亚各国带来的巨大改变,能结合时事表述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各国人民带来的困扰和隐忧,能充分认识到:要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充分发展才是一个国家明智的选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以及它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困扰和隐忧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师准备

幻灯片课件、自制短片《让世界充满爱》、资料《西亚小资料》、视频《疯狂奢靡的迪拜》。

六、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阅读《西亚小资料》。熟悉西亚在世界的位置,石油生产情况,掌握一些有关西亚的时事新闻。

七、教学流程

1.板书设计

【构思】利用《疯狂奢靡的迪拜》,激发学生兴趣。

2.导入

【操作】

了解迪拜的过去和现在,疯狂奢靡的迪拜因油而富,激发学习的兴起。

──由此导入课题《石油宝库》。

3.第一部分:石油之“产”

【构思】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石油宝库”的基本特征。

【操作】

(1)学生结合地图指出西亚波斯湾沿岸的`五个主要产油国。

(2)同桌互为搭档,根据《小资料》,归纳西亚石油生产的主要特点。

a.储量巨──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2 b.产量大──占世界总产量的1/3

c.出口多──约占世界出口量的60% d.开采易──开采成本仅为我国的1/3

e.油质好──中轻质低腊石油 f.运输便──油田近海,港口便捷

小结: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和出口地,真不愧为“石油宝库”。

4.第二部分:石油之“销”

【构思】通过石油运输路线演练,让学生巩固大洲大洋知识,了解西亚石油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操作】

(1)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亚石油主要运输的区域。 (美国、西欧、中国、日本)

(2)情景设置:假如你是一艘油轮的船长,满载3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出发,前往英国。请为你的油轮设计一条航行路线。

同桌搭档,根据课本附页《世界地形图》,设计出运输线路。

一名学生代表在大屏幕上展示该小组所确定的线路,其余学生可进行补充或更正。

教师:动画地图显示线路: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设问:为什么不能经过苏伊士运河?(请学生根据《小资料》形成答案)

苏伊士运河只能通航载重25万吨以下的船只,多数大吨位油轮还是得绕道好望角前往欧洲

(3)西亚石油出口中国的咽喉要道在哪里? (马六甲海峡)

中国每年原油进口的85%都经过这里。

(4)如果时间允许,可增设一问:西亚石油输往中国的线路潜藏着什么风险?为了确保西亚石油顺利运到中国,你有什么建议?

小结:西亚石油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第三部分:石油之“利”

【构思】通过图片来直观感受石油给西亚产油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操作】

(1)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描绘出西亚地区自然条件的特点? (干旱、多沙漠、缺乏水资源)

(2)按常理,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当地应当是一幅什么景象?

每位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常理下”的西亚,并把它写在纸上,之后向同学们展示。

教师:展示一组来自今天西亚产油国的图片:

a.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阿联酋迪拜“阿拉伯塔”;

b.档次最高的汽车市场;

c.天价手机号码;

d.耗资最多的亚运会──多哈亚运会。

(3)为何今天的西亚不同于“常理”?

依靠巨额的石油收入,各产油国发展多种经济,从而极大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工业(炼油石化)、农业(节水农业)、生活(海水淡化)。

(结论):石油带来了繁荣,石油带来了奇迹!

(配图文字:“阿拉伯人直接从骆驼背上跳进了奔驰轿车里”)

小结:

6.第四部分:石油之“忧” 通过上图所示逻辑关联,展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构思】通过对石油“利”与“忧”的对比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资源,我们都应该用一种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操作】

(1)展示阿联酋总统的一段话:

“这么多年来依靠真主赐予的礼物──石油我们改变了很多东西,我们告别了贫穷,告别了落后,看起来我们比50或40年前要自信得多了……但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这一切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罢了。”

小组活动:(前后两桌形成四人小组)

结合阿联酋总统的话,深入思考讨论:为什么阿联酋总统会说“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这一切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罢了。”石油除了给西亚国家带来滚滚而来的财富外,还有哪些困扰和隐忧呢?

各小组积极讨论,形成共识,并将其记录下来。

(2)汇总各小组讨论成果。

(3)播放自制音乐短片:

以三年伊拉克战争给当地人民,尤其是儿童带来的伤害为主题的图片,配以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让学生对伊拉克人民因石油而陷入的困境有更直观的感受。

播完短片后,可由学生来谈谈,片中给其触动最深的某个画面,以此对应我们的生活,真切感受到和平与安宁的可贵。

(4)最后,以阿联酋总统本·哈利法的另一句话作为全课总结──

“石油,应当成为阿拉伯人赶上世界先进民族的机会。它绝不能变成我们享乐的资本和灾难的根源。”

石油作为一种资源,它给西亚各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它,做到趋利避害,把这种宝贵的资源真正变成为当地发展的机遇,需要人们的智慧和不断的努力!

7.课后作业:──时空畅想

如果50年后,西亚这个宝库石油完全枯竭了,当地会有什么变化呢?他们能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吗?请发挥你的想像,以《昨日油都》为题写一篇短文,预测一下50年后的“石油宝库”是什么景象。

【目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8.小结: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三种颜色来描述西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

活动过程:

一、我来说背景

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

二、我是商鞅

学生介绍商鞅

三、商鞅变法

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

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

1、分组讨论:

(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

(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

(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

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

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3、学生讨论交流。(启示:任何变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五、我来评商鞅

课件出示:

司马迁说,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实行严刑法制,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苏轼说,他认为商鞅变法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虽然使秦国骤然富强,并统一全国,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不久即灭亡。

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评论?(小组讨论交流)

六、以史为鉴

1、提问: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改革的成功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归纳: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统治者的支持;

符合人民的意愿;

改革者的创新进取精神

2、你能说说秦国由弱到强,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呢?

这些经验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吗?我们应怎么做?

(勇于改革,善于用人)

(改革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注重人才培养,重视教育。)

七、课外探究

战国时期各国都纷纷变法,请你查一查其他国家的改革情况及其对各国产生的影响。(提示: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__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

“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当宰相。

(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

(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

(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

(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9949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